关于推进惠阳区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交通配套建设的建议
提建议代表:李筠
关于推进惠阳区基层医疗机构就医交通配套建设的建议
一、基本情况
基层医疗机构作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既是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根基。在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与公共卫生事件易发的背景下,其功能定位与效能提升至关重要:作为健康守门人,承担基础医疗与预防融合职能;作为资源分流器,有效缓解上级医院接诊压力;作为公共卫生哨点,肩负着疫情与突发事件防控重任;作为社区健康管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的网底作用不仅是医疗体系的“稳定器”,更是健康社会的“基石”。通过能力强化、机制创新与场景拓展,可逐步实现从“被动应对疾病”向“主动守护健康”的跨越,为居民提供更可及、优质、温暖的医疗服务。然而当前部分基层社区医院在道路通行、停车资源等方面仍存在短板,直接影响就医体验与健康保障效率。
二、存在问题
(一)道路通行梗阻,急救通道效能受限
部分基层社区医院位于老城区或人口密集区,受限于早期道路规划,普遍存在路面狭窄、人车混行问题。淡水街道第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口紧邻幼儿园与土湖市场,双向车道因违停车辆占道、摊贩经营等问题形成“肠梗阻”,救护车会车时需多次停车避让。而且入口前面是红绿灯路口,早晚高峰拥堵严重,既延长急救路程时间,也加剧患者安全风险,削弱公众对急救系统的信任。急救通道受阻本质是系统性危机,需技术、基建、政策多维度协同治理--每缩短1分钟路程,即可挽救更多生命并减少社会资源损耗。
(二)停车供需失衡,患者体验受损
以秋长街道第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院内仅能设2个救护车专用车位,患者及家属车辆被迫违停于路边或商铺区域,既引发矛盾纠纷,又产生违章处罚风险。部分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因停车困难,不得不选择耗时绕行或舍近求远就诊,直接削弱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可及性。
三、意见建议
精准优化交通,解决“最后一公里”瓶颈。
(一)短期策略:与交管部门携手打造“就医微循环交通”,在社区医院附近设置临时停车位和救护车专用道,并于高峰时增派疏导人员。
(二)长期愿景:推动周边道路升级与停车空间扩展,将社区医院交通规划融入城市改造计划,通过道路拓宽、乱停治理、建立体车库和地下停车场,从根本上缓解停车难。
基层社区医院作为健康保障的前沿,其交通与就医环境的提升不仅是服务外观的美化,更是关乎急救效率的生命工程。以问题为引领,创新驱动,我们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流畅、便利、温馨的医疗环境,确保每位居民都能体验到“健康就在身边”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