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建议 正文

关于“大马拉小车”工作模式的建议

来源:    2025-04-16 20:06:00

提建议代表:陈浪清、吴海通、傅莉清、张晓丽、余聪、蔡伟光、刘志恒、叶晓健、李燕浩、曾新凤、杨勋、黄锋、谭丽华

关于“大马拉小车”工作模式的建议

  一、缘由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治理面临新挑战,基层治理中的“小马拉大车”问题已难以满足精细化、智能化需求。为提升治理效能,建议构建区(职能部门)、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二、理由

  (一)政策支持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二)现实需求

  当前淡水街道作为惠阳区治理压力最大的区域,面临“小马拉大车”的突出矛盾:34万常住人口中每位社区干部需服务超1600人,管理密度达4902人/平方公里(超全市均值9倍)。在深莞惠同城化背景下,群众常以深圳治理标准对比淡水服务效能,这也暴露出两大痛点:

  1.系统壁垒严重:尚未有一个有效的系统能够统筹镇街与县区之间的资源。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因日常管理和服务的需要,都开发了相应的平台,各个平台大同小异,致使出现了数据重复采集、重复录入等问题,在数据整合、信息共享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合作。

  2.联动机制梗阻: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缺乏联动联调机制,甚至存在多头管理、相互掣肘的现象。公、检、法、司、综合网格、“粤平安”平台等六大基层政法主体在基层治理体系中有其不同的责任,各自发挥不同的功能,经常把镇街综治中心作为分解和承担自身工作的载体,直接向镇街下达工作任务,镇(街)和村(社区)由于管理权限,较难联动有关部门。

  (三)技术支撑

  各镇街和区直各部门已建成功能相似的智慧平台,各单位在智慧治理系统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可以在区级智慧平台上得到应用和推广,减少重复研发的成本和时间,这为三级联网提供了可复用的数字底座。

  三、办法

  (一)建设三级联网平台(惠阳区综合治理中心)

  以淡水街道“智慧治理平台”为试点基础,重点打通三个梗阻:

  纵向贯通:将现有街道-社区两级网络向上延伸对接区级平台,建立区职能部门数据接口标准,全区统一使用一个工作“平台”。

  横向融通:整合“智慧城管”“雪亮工程”“惠民通办”等所有便民服务系统,统一数据中台,消除网格员重复录入问题;

  智能升级:部署AI预警模块,对劳资纠纷、安全隐患等7类重点问题实现智能研判,提升预警响应速度。

  (二)构建三级责任闭环

  区级中枢:区直属部门负责统筹规划、资源协调、监督考核;

  街道枢纽:结合“三张清单”负责组织实施、沟通处置;

  社区末梢:负责信息采集、隐患排查、上报事件。

  (三)完善运行机制

  1.信息采集机制:利用大数据、人工上报等多种手段全面采集社会治理信息;

  2.问题处置机制:以“轻重缓急”为标准建立诉求分级分类处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诉求;

  3.考核评价机制:将三级联网工作纳入考核,对超期未办结事项自动生成区领导督办任务,确保取得实效。

  (四)三大攻坚行动

  建议重点实施“三大攻坚行动”:

  “破壁行动”:制定《政务数据共享负面清单》,除涉密数据外强制打通各个部门数据壁垒;

  “融合行动”:由区政数局牵头建设区级的智慧治理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规范,负责日常系统维护、信息录入等工作;

  “赋能行动”:参照深圳龙岗“一网统管”经验,对deepseek大模型进行区级本地部署。

  四、预期效果

  (一)提升治理效能:通过信息共享和协同联动,及时总结分享工作经验,各部门形成合力,切实提高问题解决效率。

  (二)增强群众获得感:快速响应群众诉求,提高诉求流转率,提升服务满意度。

  (三)促进社会和谐:及时对矛盾“打早打小”,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建立惠阳区政府综合治理工作的“内务”平台,整合全区资源,将城市管理“千条线”纳入“一张网”实现民生诉求和城市运行事件在一个平台运转、用一套标准处置,切实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形成简洁高效、蓬勃生机的工作新格局。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