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黄伯才故居修缮和保护的建议
提建议代表:徐冬玉
关于推进黄伯才故居修缮和保护的建议
黄伯才故居座落在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维布村老鸦山黄屋小组。始建于民国初年,建筑面积452.8平方米,是一座西洋风格显著的客家民居,1937年日本侵略中国,黄伯才辍建故居,把自己的财力全部放在抗战救国工作上。1939年东江再次沦陷,该房被日本鬼子烧了一部分。抗战期间抗日游击队黄永泉等经常在此楼宣传抗日活动。2004年8月黄伯才故居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一、缘由
黄伯才故居已年久失修,经过经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目前存在墙壁破裂、屋面渗漏、房体局部垮塌,地面凹凸不平,破旧不堪,一个角楼没有封顶,既没有门和窗,又没有下水沟,已成为危房。修缮和保护黄伯才故居已迫在眉睫。
二、理由
(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
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名人故居属于不可移动文物,是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黄伯才故居自2004年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以来,至今约20年间,2022年由惠州市文广局派人来维修了一次,据说维修费是3万元。2023年7月份也维修了一小部分。大多数靠村里出资维修。尤其是,整个故居没有完整的排水系统,这对故居的维护和保护非常不利。
(三)黄伯才故居是马来西亚著名的华侨爱国领袖人物的故居,它是一幢未能完成的围屋,它既承载了客家文化和华侨文化,又传承了抗日爱国的红色文化,保护和修缮黄伯才故居可以保存历史记忆,让后人了解和认识历史真相,聚力传承历史文脉,激扬传统文化活力。
三、办法
(一)区政府必须高度予以重视,并加以认识,尽快列出故居保护规划,尽力融资投资修缮,尽早进入旅游市场,开门纳客,发挥其应有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价值与效应。
(二)由区政府牵头,组织区、镇等单位分管文化工作的同志和相关的人大代表亲自去黄伯才故居参观调研,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三)请区文广旅体部门牵头会同区、镇文化、规划等相关单位组织专人负责,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具体维护、修缮方案,充分征求公众意见后,并纳入全区文化事业发展规划,予以实施。
(四)由于该故居于2004年8月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迅速采取有效措施,争取资金,加大政策支持、项目及资金倾斜力度,由市、区专项经费、募集社会资金和发动华侨捐资等形式来筹措故居修缮费。并建议将这一具有重大历史和文化建筑价值的名人故居升格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修缮妥当之后,正式对外开放。
(五)故居修缮要邀请有关古建和文史等专家学者做技术性指导,坚持原址保护原则,切忌建设中破坏和走样,要修旧如旧,翻新如旧,强“身”健“体”,最大限度保持原有风貌。资金暂时有困难不要紧,但重要的是规划和设计上要一步到位,修缮工程上实施多期和分段运作,从而最终实现保护、开发、复兴和利用故居的目的,实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传承文明和服务社会的价值。
(六)丰富故居内容。深入挖掘黄伯才故居的文化内涵。开展黄伯才后代、相关知情者口述史整理和相关物品征集工作,丰富展阵内容,提高展示利用价值。
(七)多元筹措资源。区政府可制定关于黄伯才故居的社会捐赠赞助的政策措施,动员海内外社会力量、黄伯才后裔、受益民众捐资,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黄伯才故居保护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保护黄伯才故居的积极性。
(八)惠阳区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制定完善的巡查制度,确保其安全。在此基础上,注重将旧故居的设置与周边环境相融合,整合资源,最大程度地将旧故居进行保护好、利用好。
(九)期盼这幢未能完工的围屋“黄伯才故居”能在将来圆满完工,让它成为记录海外华侨毁家报国、赤子丹心的有力见证,也是研究惠阳华侨文化最好的实物资料。
附图片:
2004年8月黄伯才故居被列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屋面渗漏、房体局部垮塌
地面凹凸不平
没有封顶的角楼
没有门和窗
没有下水沟
已成为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