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惠阳乡村揽胜 正文

惠州惠阳乡村揽胜之七:红色村里 荔枝红

来源:    2024-07-17 09:20:00

  一个村名,牵引出一个传说,为村庄披上神秘的面纱。在惠阳区镇隆镇的皇后村,陈皇后的传说在一处处角落都能找到相关印记。相传,在南宋末年有国师观测到西南方瑞气云集,乃皇后之象,朝廷便派钦差前往寻访,最终在皇后村寻到了匹配的人选——陈美娘。在众乡亲的祝福声中,梳洗一新的美娘随钦差北上,却在路途不幸感染风寒离世,村人闻讯后无不哀悼痛惜,皇后村由此得名。

  民间传说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也寓意着皇后村和镇隆镇是个福泽丰盈的地方,英雄群贤辈出,唱响了一曲曲英雄赞歌。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广州求学的镇隆知识青年黄卓如、罗俊等人返乡,秘密传播马克思主义新思想读物,在高田、新村、岗头、陂塘角四条围村和朱屋瑛村几户农家组成的“四大半围”开办农民夜校,启发农民觉悟,他们同杨维青、罗克仁等人成立了乡村农民协会和“四大半围”总支委员会,不断壮大革命队伍。1927年8月下旬,中共惠(阳)紫(金)河(源)博(罗)地委、中共惠阳县委、惠阳县临时军事委员会在高田村黄氏宗祠成立。1928年2月26日,惠阳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在岗头村杨氏宗祠召开,大会宣告惠阳县苏维埃政府正式成立,选举产生惠阳县苏维埃政府组成人员和组成部门,较早开始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的探索。“四大半围”成为当时惠州八属地区农民运动的中心,被写入了惠阳乃至东江革命史中,被誉为惠阳红色“革命摇篮”。如今,黄氏宗祠和杨氏宗祠都已被定为惠阳革命历史旧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惠州市、惠阳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日战争时期,东江纵队第二支队经常在镇隆一带活动,支队司令部设在惠州最大、广东省第二大的方形客家回龙围屋大光村崇林世居旁的仰岱学校(今大光小学)。当年,东江纵队第二支队在镇隆一带活动的革命故事和镇隆人民积极投身革命的英雄事迹,已载入《马鞍山下红旗飘》一书中,红色血脉,代代传承。

  坐落在绿水青山之间的镇隆不仅有“革命红”,还有“荔枝红”。由于气候温和,自古以来镇隆居民就有在房前屋后种植荔枝的传统,主要种植品种为“桂味”和“糯米糍”,果肉厚实,细滑多汁,清甜中带着丝丝桂花香。2021年,镇隆正式获评“中国荔枝之乡”,种植荔枝大村的楼下村在镇隆每年一届的荔枝擂台赛上凭借着过硬的品质连续六届夺得了桂味、糯米糍的一等奖。

  每到荔枝成熟的季节,一簇簇圆润饱满,点点似火的荔枝佳果点缀在漫山遍野,空气中飘荡着沁人的果香,就连苏东坡也难逃荔枝的魅力,“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其中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近年来,惠阳区政府为进一步提高“镇隆荔枝”的辨识度,打响金字招牌,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十几届荔枝文化节,同时结合当地的特色民俗文化持续推动农文旅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赋予新变化、注入新动能。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