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淡水老城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提建议代表:叶亮、郑昌明、陈浪清、高鹏、张敏科、刘变通、赖远征、曾德涛、赵以兵、杨红、黄伟芳、欧德智
关于对淡水老城革命遗址进行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一、缘由
淡水老城又称为淡水墟,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街区南起崇雅路、北至东门街,西起淡水河,东至白云五路,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淡水老城保留了大量完好的客家排屋和客家围屋等古建筑,对传承惠州客家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里还是一片红色热土,早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周恩来、叶剑英等带领东征军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淡水一直都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中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儿女把热血洒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涌现出邓仲元、郑怀昌、郑士良等革命人物。因此,有必要从增进红色革命认知、增强红色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强化对淡水老城红色革命遗址的文化价值认同,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根基,传承红色文化激发老城新活力。
二、理由
相关的历史遗址、故居由于城市发展和自然风化的原因,并未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出现破损和损坏。
(一)东征军淡水之战旧址(淡水老城墙)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圩集内,建于清朝咸丰初年,是淡水城防护的重要工事,东、南、北三处均筑城门,为淡水城内与外界进出的交通要道。1925年2月14日,东征军抵达淡水附近,于次日清晨在惠阳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发起攻城。黄埔军校教导团挑选200名官兵组成奋勇队,冒着敌军强烈炮火,扶梯爬过城墙,在敌军阵营内发起攻击。在奋勇队配合下,敌军大量兵力从惠州、平山方向增援,被粤军击退。此战俘敌1000余人,缴获枪支1000余支,为东征首次大捷。
2010年7月,淡水老城墙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在,老城墙仅在东门、南门、北门附近仍残留着断断续续的一小截,由于自然风化等原因,城墙已出现倾斜、开裂。
(二)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
距今有400多年历史的淡水祖庙,曾是惠阳县第二区(淡水)行政委员会成立大会旧址,见证着东江第一个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1938年10月12日,日寇登陆大亚湾后迅速进攻淡水,并扶持汉奸组成的“维持会”管理侵占区。1938年12月7日,当日军从淡水城撤离时,惠阳淡水常柏田村抗日自卫队队员,和秋长茶园、周田的自卫队、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一部进入淡水,铲除伪政权,肃清匪特,维持社会治安。随后中共惠宝工委召开会议,成立抗日民主政权的群众大会在淡水祖庙举行,参会群众有500多人。大会集中候选人的名单,并表决通过,正式宣布“惠阳县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成立,行政委员会设在淡水。
原行政委员会旧址位于淡水祖庙旁一排瓦房处挂牌,2014年,因祖庙公园升级改造,该行政委员会旧址未能保存下来。
(三)革命烈士郑怀昌故居
郑怀昌,1913年出生于惠阳淡水老城,广东党组织的早期领导人,曾自创客家小调宣传革命。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都经过郑怀昌的家乡淡水,播下了革命的种子。1929年,郑怀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团惠阳县委宣传委员兼团淡水区委书记。1934年2月,中共两广临委召开第一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意见,指定郑怀昌为中共两广临委书记。同年8月,中共香港工委改选,郑怀昌当选为书记。1934年10月,郑怀昌在香港尖沙咀被捕、杀害,年仅21岁。郑怀昌故居,位于淡水老城东门街,郑怀昌烈士在此处出生,目前其故居的部分建筑仍保存,由其后人侄子在打理。三、建议
淡水老城是惠州历史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好淡水老城红色资源,把红色革命遗址建设成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建议将以上三处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可在淡水老城墙旁的邓平旅馆(政府已投资进行重新修缮)打造淡水老城历史文化展馆,陈列展出老城相关的历史文化故事;恢复祖庙公园惠阳第二区行政委员会旧址建筑,作为红色旅游打卡点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修缮打造郑怀昌烈士故居,将其作为惠州市青少年党史教育学习基地。